近日,逐步推行“学前教育免费”的消息落地,民办幼教行业的神经瞬间绷紧。当公办园和普惠园的“免费”标签持续扩容,曾经凭借“双语”“国际化”“精英教育”等标签占据市场的国际幼儿园突然被推向生死抉择的路口,面对新时代,拿什么生死一搏?
01
“免费学前教育”来临,民办双语幼儿园能否扛起“支付溢价”?
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消息,在教育行业掀起热议。事实上,这一政策并非孤立举措,而是国家连续实施4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后的深化推进,而这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正式迈入“免费时代”的过渡期。根据政策设计,中央与地方财政将按比例分担经费,优先减免保教费,从特定群体、特定地区逐步扩大覆盖范围,最终实现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。
对民办双语园而言,政策的影响力藏在细节里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明确提出,民办园需参照同级公办园标准获得补助,这意味着“想拿补贴就得守规矩”,收费项目要透明,课程不能再用境外体系,连“国际”“双语”等名称都可能被纳入规范范围。
更关键的是,公办园的扩张已成定局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深圳,民办园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一枝独秀,2018年底,公办园市场占比还不到4%,而在深圳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园的两年内,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就升至50%以上,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9%,这种资源倾斜也直接挤压了双语园的生存空间。
对国际教育行业而言,这一政策的冲击十分显著。长期以来,民办双语幼儿园凭借“国际化课程+外教资源”的组合,占据着高端市场份额。但随着公办园与普惠性民办园的免费或低收费优势凸显,家长的心态也在悄然改变。当“免费”成为多数家庭的默认选项,为“双语教育”支付溢价的合理性开始被追问。北京一位资深园长坦言:“以前家长愿意为外教、国际课程买单,现在会先问,这些比公办园的免费服务好在哪里?”
02
从“一位难求”到“生源不足”,高价双语园不再是刚需
民办双语幼儿园的崛起,曾是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缩影。本世纪初,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公办园资源供不应求,一批引入蒙台梭利、IB-PYP等国际课程的双语园应运而生。它们以 “小班教学”“中外教协同”“沉浸式语言环境”为优势,即便收费是公办园的数倍以上,仍成为中产家庭的“教育刚需”。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双语园甚至出现“一位难求”的景象,在不少影视剧中,家长为孩子争夺国际园学位的情节,正是这一热潮的真实写照。
然而,近年来多重因素的叠加,已让双语园的生存空间持续萎缩。从行业背景看,人口结构变化是首要变量。尽管深圳等城市保持较高出生率,但全国范围内新生儿数量连年下降,2020-2022 年深圳出生率从 17.01‰降至 13.73‰,直接导致部分区域“学位过剩”。深圳某家长三年内为孩子换了三所幼儿园,皆因园所招生不足倒闭。
政策收紧则是另一重压力。2022 年《“十四五”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》明确要求清理“国际”“双语”等名称,禁用境外课程,这让双语园失去了相当核心的品牌标识。与此同时,公办园扩张势如破竹,在政府补贴加持下,硬件设施与师资稳定性持续提升,与双语园的差距不断缩小。而双语园的运营成本本就高于普通园所(外教工资、课程研发、小班教学等),但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,其收入锐减。北京某资深园长透露,当地多数民办园已陷入“不盈利”状态,部分依赖补贴勉强维持,收入仅为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。
03
合规范、保特色,能否成为破局出路?
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推进,对民办双语幼儿园而言,既是生存危机也是转型契机。政策带来的冲击已清晰可见,公办园的免费服务将虹吸大量生源,导致双语园收入锐减;政府对普惠园的补贴倾斜,进一步压缩市场化园所的空间;师资流动加剧,优秀教师可能被公办园的稳定编制吸引。但显而易见的是,教育需求的多元化始终存在。在政策框架内,民办双语园该如何重构核心竞争力?
合规化生存是前提。政策明确要求享受补贴的民办园必须接受严格监管,包括成本核算、财务审计、质量评估等。双语园需要彻底改变此前“财务管理粗放”的模式,依法依规收费,规范课程设置,例如将境外课程元素融入本土纲要,保留双语特色的同时符合“以儿童为本”的政策要求。
差异化竞争是关键。在普惠园主打“性价比”、公办园保障“基础质量”的格局下,“高端化、特色化”或许是民办双语园的突围方向。一方面,可深耕语言教育的专业性,例如引入沉浸式双语教学体系,而非简单堆砌外教资源;另一方面,可拓展服务边界,如提供 0-3 岁托育、亲子研学、个性化成长方案等,将“国际化”立足于 “本土化”,培养孩子的民族认同感与国际视野,满足高收入家庭的多元需求。
本土化创新是核心。政策对“境外课程”的限制,实则倒逼双语园探索“中西融合”的教育路径。北京某园所的实践颇具启发性,其保留英语教学优势,但将课程内容替换为中国传统文化、本土自然探索等主题,形成了独特的教育IP。可以说,真正的国际化首先是本土化,缺乏自我认同感的教育难以走远。
经营思维转型是保障。在生源争夺白热化的背景下,双语园园长需要从“教育者”转变为“经营者+领导者”。这意味着要精准定位目标群体,通过家长社群运营、教育成果可视化等方式提升续费率;要优化成本结构,例如采用“核心师资+兼职专家”的模式平衡人力成本;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,提前应对政策变动与生源波动。
结语
对民办双语园而言,免费学前教育的推进是一次创新的倒逼,也是新的开始。那些能褪去浮躁标签、扎扎实实在合规中做出特色、在本土中融合国际的园所,终将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毕竟,从“为概念买单”到“为效果付费”,家长对“好教育”的需求从未消失。
作者丨Iris
引用文献丨新华社、民教文摘、顶思等